■觀點提示
盡快修改文物法,從法律層面明確:允許現階段“地下”收藏的文物市場流通。市場化是對文物最好的一種保護形式!
“文物本身并沒有對錯,無論是在國家博物館還是在民間‘地下’收藏,都是中國文化的寶貴財富,如何有效保護,才是當今重要的議題。”柴寶成委員對當下我國文物保護工作中一些問題深感憂慮。他對記者列出發(fā)現的一些問題:“城鄉(xiāng)建設、交通建設和自然毀壞外,文物保護工作經費不足、技術落后。尤其是‘地下’收藏對文物保護工作是一個挑戰(zhàn)。”他說,由于一些收藏者缺乏專業(yè)知識保管不當,又不敢拿到國家正規(guī)文物單位尋求幫助,致使大量文物得不到有效保護、殘損嚴重。同時,文物走私活動嚴重。
柴寶成委員調查了解到,目前盜挖的文物10天左右就可以偷運到海外,一些被民間收藏,一些經一段時間后通過拍賣等形式披著合法的外衣又回到國內。而目前,國內許多民間收藏家用自己的辛勤汗水保護了國家文物,但他們多為自己藏品以后的出路而發(fā)愁。他們希望有一天,收藏文物合法化,不再在“地下”偷偷摸摸進行。
文物是不可復制和再生的資源,是中華民族歷史長存的文化符號。如何更好地保護文物?
柴寶成委員提出,政府有關部門應積極創(chuàng)新和探索文物妥善保管的有效法律和方法,嚴厲打擊以文物為侵害目標的盜掘、盜竊行為,從源頭上堵住漏洞、保護文物。
“完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》,讓目前現有的‘地下’文物合法化十分重要。建議盡快修改文物法,從法律層面明確:允許現階段‘地下’收藏的文物市場流通。市場化是對文物最好的一種保護形式!”
柴寶成委員同時提出,在國家經費不足的情況下,政府應允許民間博物館征集文物;適度放開民間收藏,鼓勵和支持有經濟實力的民間收藏家積極收藏,從而更好地保護文物;成立專門的文物鑒定機構,對目前市面現有的文物逐一登記、鑒定,并建立文物檔案,強化古玩市場和舊貨市場監(jiān)管,消除魚目混珠、以假亂真現象。